大清把海关交由洋人管理,是丧权辱国还是明智之举?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清朝 史书 大清把海关交由洋人管理,是丧权辱国还是明智之举?

大清把海关交由洋人管理,是丧权辱国还是明智之举?

2024-06-29 04:3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但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?

满清的海关起源于鸦片战争。依据与列强签订的条约,满清被迫开放口岸和贸易。为了管理这些贸易,满清在各口岸设置了海关。例如上海设有江海关、福建设有闽海关等。

此时的海关和朝廷的其它衙门也没什么两样,腐败和低效是其最显著的标志。例如1852年江南道监察御史粱绍南上奏称,每年经粤海关管辖地域(广州)进口的糖不下五六千万斤,但是粤海关只上报了一千五百万斤。

对于这些满清朝廷早就见怪不怪了,加之此时海关关税收入不高(初期不足一百万两,后随着贸易量的增加也有增长,但是在朝廷总收入中占的比重并不高),朝廷也就没怎把海关和关税当回事儿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为了不让英法等国在北京设置领事馆,就用豁免关税作为条件与英法等国谈判(英法美三国均未同意)。

事情在1853年发生了变化,这年上海小刀会起义,江海关的官吏们纷纷逃亡,江海关也就被迫关闭了。虽然海关停止了运行,但是贸易并没有停止。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洋人的商船来了,关税还缴不缴,交给谁呢?

英、法、美三国领事商量了一下,他们认为该缴的关税还是得缴。于是决定三国共同派人组成一个临时的税务司,代替满清朝廷管理江海关收税。

两年后朝廷平定了小刀会起义,江海关的官吏们也重新返回工作岗位。结束了自己使命的三国税务司,也就解散并将这两年收到的关税七十多万两白银,移交给上海道吴健彰。

上海外滩江海关旧址

这可让朝廷大跌眼镜,没想到洋人居然老老实实的缴税,而且还缴的这么多。按照以往江海关的表现,两年还收不到七十万两的一半。两江总督曾国藩不由感慨:

咸丰三年刘丽川攻上海,至五年元旦克复,洋人代收海关之税,犹交还七十余万与监督吴道。国藩尝叹彼虽商贾之国,颇有君子之行。

这个时候朝廷才意识到不是海关不来钱,是自己不会来钱。考虑到自身能力问题(缺乏现代财务、关税人员),管理问题(朝廷约束不了腐败,也提升不了官吏们的效率),于是朝廷萌生了将海关委托洋人管理的想法。

1858年根据《天津条约》的约定,清政府与英、法、美进行修约谈判,并签订《通商章程善后条约》。在这个条约中清政府主动提出了将海关委托洋人管理的意愿。

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推行帮办税务,并严查漏税、判定口界、派人指泊船只及分设浮椿、号船、塔表、望楼等事。

从此清政府聘请洋人为“总税务司”(首任总税务司为英国人李泰国),正式将海关交由洋人管理。海关交由洋人管理后,尤其是英国人赫德接任总税务司后,很快就有了显著的变化。

第二任总税务司赫德

在聘请洋人管理前,清政府一年的关税大概为三百至四百万两。聘请洋人后的第一年就达到了八百万两。此后是年年攀升,1887年达到二千万两,到清末关税增加至四千万两。

同时朝廷效仿洋人管理海关的模式和方法,在内地征收“厘金”(在内地各交通要道、各关口设卡,对过路商品按货值比例征收税金)。很快“厘金”收入就和海关关税相当,到清末也达到四千万两。

说明:“厘金”主要由地方官员负责征,各地督抚为了私利会瞒报和截留。不少学者也认为“厘金”收入实际远高于关税。

因为海关关税和厘金的巨大成功(满清平定太平天国靠的就是厘金),让二千年来一直痴迷于农税的皇朝认清了商税的价值。对其它商品商税的征收也大面积开花结果。例如清末盐税也超过了四千万两白银,这是之前诸皇朝挖空心思专卖也达不到的收益(康乾时期满清的盐税也就五百万的样子)。

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,主要就是靠关税在支撑。1865年筹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,启动资金五十四万两白银全部由江海关出资。其后运营经费也来自江海关,至1904年,江海关累计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投入了白银2528万两。

1866年福州船政局,启动经费为47万两银子,全部由闽海关拨付。此后,闽海关每个月拨付5万两白银,作为福州船政局的日常运行经费。

可以说是洋人指引清政府白捡了以关税为代表的商税这棵摇钱树。

只不过清政府并没有利用好这棵摇钱树,反而因自身原因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。其后甲午惨败、庚子国难带来的巨额赔款,让清政府不得不把海关抵押给了列强,从而真正的失去了关税管理权。

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火炮车间

有的人认为即便不提因赔款抵押海关,洋人在管理海关时,高级职位全部被洋人把持,中国人升职有天花板,这本身就是歧视和屈辱。

这是事实和现象,但是这不是原因。为什么有天花板?满清聘请洋人出任总税务司本身就说明了问题,当时清政府里没有能胜任海关高级职位的技术人才。满清的人才都是读圣贤书的科举文人,他们如何管理海关?就算是有关税人才,清政府自己有发掘和提升他的渠道么?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对于到达海关的商船所携带的商品货值估算(这是征税的基础),以往就没有有效的方法。很多时候只是很简单的通过船舶尺寸来征收(例如按商船的长度,每丈征收税银多少),就没有核报查账计算商品总值的概念。

改革开放初期,吸引外资的同时还大力引进外方的管理,很多管理职位都是聘请外籍管理人员,国内职员是升职不上去的,这是歧视和屈辱么?正常来说这叫虚心学习。

关于学习还得多说一两句,当时满清还没心思学习这种旁门左道,还是觉得道德文章才是正途,这也是关税类人才一直稀缺的主因。

有的人认为洋人管理海关后,贪腐关税吸食国人血肉,满清却视而不见,还不屈辱?

实际上洋人管理的海关在满清诸多部门、衙门里算得上是最清廉的了。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谈到了海关改革时曾建议,不一定非要请英国人来管理,也可以雇佣中国人。这样既可以降低海关的人力成本,也可以培养国内的海关类人才。

文祥的回答是:“用中国人不行,因为显然他们都不按照实征数目呈报。”并且文祥告诉威妥玛,以前管理江海关的薛焕,近三年来没有报过一次账。

如果问洋人管理的海关有没有贪腐的现象,那是肯定有,但是不能用个例去代表整体。因为即便是现今也没有那个国家敢声称彻底杜绝了贪腐。包括我们自己,还不是一样时不时就有巨贪被揪出来?

如果说洋人管理海关腐败就是屈辱的表现,那么满清自己管理海关就不腐败么?自己腐败就不屈辱了?

洋人管理的海关还有个地方让一些人诟病,就是高工资、高福利。他们觉得这是拿着国人的血汗钱在享乐和挥霍。

清末海关雇员 这些是负责缉私的员工

高工资、高福利是洋人管理贪腐的一种手段。洋人使用的是西方的薪金制度,简单点说就是待遇很高,但是不提供额外支取费用,规定之外的一切费用全部自己掏。这实际是规避了满清贪腐的一大问题-- 巧立名目。

相对应的违规处罚也很严厉,无非就是暗示雇员,你是老老实实拿高薪,还是冒险违规。

这样做的实际效果,别的不说,比满清的议罪银要强得多。另外洋人的薪金制度也不是只针对洋人高管,大量在海关工作的普通国人雇员,也一样享受。

而且他们能高薪是因为他们能收取上来巨额的关税做基础。换成满清的官员们管海关,关税能不能收更多先不说,他们肯定能让自己的实际收入远高于洋人。

为什么宁愿让满清的官员们贪腐,也见不得那些洋人和中国雇员正常劳动获取高薪呢?

最后引用一段经济学家杨小凯的评论: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过去的很多史书都指称清朝卖国的证据是将海关权力让与外人,其实这种指责是不准确的政治宣传。清末海关虽由英国人赫德管理,但他是作为清政府的雇员,行使他的职权。他的管理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,而且使海关成为最有效率、最少贪污的清朝官僚机构。 《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》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